大事紀
2021
榮獲朝邦基金會【對話影響力獎】銀牌
聖道基金會從2012年開始推動系統性對話訓練,建立內部對話學習的文化環境,幫助所有老師以好提問連結孩子生命,帶領孩子看見自己的可能,並榮獲朝邦基金會肯定。
發展疫情暑期方案讓孩子在疫情下繼續成長
三級警戒期間,雖然往年戶外暑假方案暫停,但全院改以一週一活動的設計形式,促成小家團隊合作,展現孩子個人特質。
2020
看見安置兒少特教需求 夥伴機構葉學堂正式開學
聖道基金會成立第一間實驗型態學校「葉學堂實驗教育機構」,為創傷安置兒少開創一條全新學習之路,讓這群孩子擁有安心、開心的成長環境,勇敢發揮自我、融入群體。
發展新型態安置服務 夥伴機構蒲草窩成立
聖道基金會承接台北市社會局計畫,以團體家庭模式服務具特殊需求的安置兒少,期望透過個別化的照顧計畫,接住這群較困難找到安置環境的受傷孩子。
2019
創立教養經驗傳遞新制度 提升家老師照顧量能
改變過往一人帶領一小家的工作模式,由三人兩家的創新制度,安排一位資深家老師帶領兩位資淺老師,傳承與交流教養經驗,以團隊合作取代過往單打獨鬥,協助家老師延續兒少照顧的熱情。
2018
回應兒少精神保護議題 草屯兒少福利園區啟動籌辦
深感國內缺少協助兒少精神障礙和特殊身心需求的專業資源,基金會規劃於中部成立「聖道兒少家園」及「聖道福利服務中心」,提供精神疾患和特殊兒少住宿安置照顧、兒少工作者培訓,發展全方位兒少服務。
2017
成立親子共學X-School 發掘孩子的超能力
集結社工和家老師的興趣和專長組成各種興趣團體,並帶著孩子培養共同興趣,給予孩子自由探索及體驗的空間。
2016
讓孩子聲音被聽見 全院首度舉辦手機公聽會
針對院內孩子是否持手機之議題,以辯論形式開放全院師生提出個人看法,讓師生彼此深入了解院生手機的需要及院方擔心院生使用手機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2014
從服務看見自我價值 海外服務學習計畫開始
孩子以自己所學或專長服務雲南苗族當地孩童,因身分轉換成教導者的角色,擴展生命眼界,重新為自己的人生下定義。
2012
活動方案變革 首度開放孩子自主規劃
首次舉辦自行車活動,帶領院內男孩共同參與活動設計和自主訓練,完成台北至新竹100公里自行車挑戰,至今持續8年已完成環台和澎湖外島挑戰。
2011
擴展兒少關懷服務 聖道兒少福利基金會成立
同年聖道兒家改隸為聖道基金會附屬機構,延續計志文牧師照顧失依孩子的使命,基金會將兒少關懷工作從安置機構延伸至社區,期許每位家庭失能的受傷孩子,得到新造的生命,恢復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
2009
迎接新氣象 聖道兒童之家搬新家
聖道兒家從天母商圈移居到北投唭哩岸地區的住宅大樓,居住環境改為小家庭式空間,全院師生展開全新生活,一同用心經營聖道大家庭。
2004
動盪中承接託付使命 張培士院長扛起院務重任
前院長傅媽媽退休,由張培士女士義務接下院長一職,以忠心、智慧服務這群聖道孩子,在社會環境和制度變革中持續引領全院給予聖道孩子更適切的照顧。
1970
無價奉獻 傅碧霞媽媽接任院長
台北市政府核准立案,傅碧霞女士受計志文牧師請託接下院長,成為當時一百三十多位聖道孩子的「傅媽媽」,帶領全院走過胼手胝足的歲月。
1961
遷址至台北天母 正式定名聖道兒童之家
1958年計志文牧師與沈保羅牧師在台北天母購置土地,籌建孤兒院,並於1961年將「福幼園」遷至台北天母,改名為「聖道兒童之家」。
1952
前身從台中福幼園開始
沈保羅牧師夫婦於台中開始收養貧困兒童,取名為「福幼園」,計志文牧師則以經費支援。